一條盈盈的珠江水,從南粵大地的歷史深處,滋潤著悠悠歲月。廣州市利工民針織有限公司憑著健康、環保、舒適的產品理念和對針織內衣的專注,從獲得全國針織行業第一個國家銀質獎到成為廣東省服裝行業唯一的中華老字號企業,旗下的“利工民”、“鹿牌”、“秋蟬牌”商標分別被認定為“廣東省著名商標”、“廣州市著名商標”,并多次獲得國家銀質獎和部優產品稱號,以鏗鏘有力的步伐穿過了近百年的時光。
以質立業、術業專攻
廣州市利工民針織有限公司創始于1923年,其創始人馮壽如是廣東順德縣(今順德市)龍山人。在創業之初,他購買了六臺手搖織襪機,在廣州西關的龍津路錦云里開了一家織襪廠。又因民國建立時期“工農”二字是時髦的名詞,故取名為“利工民針織廠”。
根據廣州針織業多為低檔紗支產品的市場行情,馮壽如把產品定位在高檔紗支品質,為保持聲譽,寧愿少生產也要做到“講求質量,實價不二”。他于1928年購置紙行路35號擴展經營,1929年購置凈慧路40號開始生產衫類,由香港進口英國紗到出口“金鹿牌”、“藍鹿牌”、“光華牌”、“秋蟬牌”汗衫背心,利工民針織廠每款產品一投放市場就受到廣泛的歡迎。
創始人馮壽如為了在市場競爭中不斷提高競爭力,引進外國先進設備圓筒機和威嚕機,用以生產線仔內衣,并把商標取名為“金鹿”。他十分注重工藝改進,特意從英國購進最好的線仔紗支,采用蒸籠蒸紗再織布的傳統工藝。這樣經過蒸煮的線仔紗回復定型好,織出的紗布具有紋路清晰、柔軟、結密、平滑等特點,織出的金鹿、藍鹿線仔內衣投放市場后風行華南地區,竟比法國的鹿頭牌內衣更暢銷,使利工民針織廠在民國時期成為廣州著名的商號。
1938年日本進犯廣州,利工民針織廠在廣州同興街總部的營業部被戰火所毀,于是遷往馮壽如家鄉順德,后又遷到香港,抗日戰爭勝利后在廣州重新復業。
廣州解放后,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建立了工廠管理委員會和工會組織,利工民針織廠的生產得到了發展。1955年由利工民、冠華、利康、林昌、良工五間針織廠和三家茶葉店合并為“廣州利工民針織廠”。1956年合并藝生針織廠。1957年遵照國家計劃專業生產汗衫背心,并進行了一系列的技術改造。1957年新建鍋爐一座,使用蒸汽漂染和烘干胚布,改變了燒火煮布、靠天干布的落后工藝。1958年初試制成功電熱滾筒熨衣機,代替了木炭手熨斗。1964年對漂染生產線進行了全面的技術改造,試制成功開幅縮堿機、染色機、過藍增白聯合機,并在制衣推廣使用裁衣排布機車、裁衣電剪、開領機等,初步實現了機械化或半機械化生產。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是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為了把生產促上去,廣州利工民針織廠提出了“以進養出,打開出口”的方針,通過“廣交會”了解國內外市場的需要,開發了50支珊瑚牌出口產品。1962年,廣州利工民針織廠
產品在“廣交會”上首次露面,便立即把客商牢牢吸引住。港澳消費者對它的評價是:它用50支單紗織造,卻具有100支高檔紗的手感和外觀,而價錢卻便宜近一半,儼然是物超所值的代名詞。
改革開放、擦亮品牌
改革開放后,廣州利工民針織廠和“珊瑚”“秋蟬”“鹿牌”等產品商標一樣又重現了老字號的風采。為傳承優良的產品技藝,把產品培育成為名牌產品,對每一產品都反復進行試驗,提高產品質量。例如,在研制50支珊瑚牌汗衫背心的過程中,為了使單紗產品具有股線織物的風格,對紡紗的原棉搭配、精紡捻度、編織技術作過數十次試驗,對干布溫度、時間與胚布含水、回縮的合理比例,進行近百次的測定。正是這種一絲不茍的努力,使利工民汗衫背心在保持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成為國家名牌產品,在全國評比中屢屢名列前茅,編織、白度被樹為全國標樣。經歷了國有企業改革大潮的多次洗禮后,廣州利工民針織廠于2011年9月5日轉制為廣州市利工民針織有限公司。
1998年,《南方日報》對一位肇慶老太太的采訪,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她珍藏著一件六十多年前結婚時丈夫送給她的禮物──鹿牌線衫。這件線衫伴隨她度過了六十三個春秋,雖然老太的家曾被日機炸為平地,隨后碾轉到了云南、昆明,六十年代又回到了肇慶,但這件線衫仍潔白無暇、質地柔軟、手感甚好,鹿牌商標仍十分清晰。2012年6月,老太太的女兒親手把這件珍藏七十多年的汗衫贈予廣州市利工民針織有限公司??梢娎っ癞a品憑著其過硬質量和獨特風格,幾十年來在民眾心中深深扎根。
2011年8月14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到廣州T.I.T國際服裝創意園視察,胡總書記特別叮囑要把這一民族優秀品牌做好。在2013年的琶洲國際服裝節上,時任廣州市市長陳建華也說,自己是利工民的忠實“粉絲”,身上穿的就是利工民內衣,囑咐一定要把利工民品牌繼續做好。
百年傳承、當代工匠
廣州市利工民針織有限公司始終秉承著“以質立業”的企業精神,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同時,大力發揚工匠精神,不斷開拓進取。2014年,公司特別組建了技師創新工作室,由利工民服裝設計定制工高級技師陳慧領銜負責,帶領技術專業人員、技術骨干等共十人組成團隊,致力于企業技術革新、技術攻關、產品開發、人才培養等相關工作。
自組建“陳慧技師創新工作室”后,通過組織技能研討、加強行業內的交流與協作,以及在項目小組成員的刻苦鉆研和共同努力下,成功改革傳統汗背面料織造工藝,并多次遠赴位于柳州的生產廠研究解決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配合廠家完成先進設備小圓機代替落后的臺車針織面料的改革。小圓機新設備與臺車舊設備相比,加工價格基本持平,但產能提高了4倍,提升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使老字號得以持續發展。
在新品研發方面,為了調整產品結構,增加品種款式,創新工作室成員對現有產品進行產銷分析,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在保留傳統產品外,加大力度設計更多適銷對路的新產品,通過新品評審會收集的意見,對研發款式進行多次修正,開發了竹纖維面料的20多款春夏休閑服、11款五合一面料套裝、42款精梳男女襪和31款男女家居服等新產品。其中,“陳慧技師創新工作室”與TIT品牌中心研發的《裳•爽》新款文化衫參與了2016年(第三屆)中華老字號時尚創意大賽的產品類評比,榮獲“2016年度中華老字號優秀創新產品”。
面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廣州市利工民針織有限公司以“做中國優質、健康、舒適的針織內衣專家”為企業品牌發展愿景,將全力以赴創新商業模式,打造高品質品牌,讓這家中國優質針織內衣行業的百年老店發揚光大、再續輝煌!